“报价要严守成本红线!” 多家光伏龙头“越卖越亏”,反内卷成下半年盈利拐点?

“报价要严守成本红线!” 多家光伏龙头“越卖越亏”,反内卷成下半年盈利拐点?

出品 | 搜狐财经

作者 | 王泽红

光伏抢装潮下,企业表面的销量繁荣,并未催动盈利的转向,反内卷的急迫性愈发凸显。

7月15日,A股沪深主板企业中报预告的最后截止期。从已披露的光伏企业看,2025年上半年,基本还在延续亏损,包括通威股份、TCL中环、晶澳科技、隆基绿能、爱旭股份等。

其它头部企业,如晶科能源、天合光能、阿特斯等,因在科创板上市,采取的是自愿公告原则,并未发布中期业绩预告,上半年利润表现暂未可知。

但从已披露的企业管窥,光伏寒冬上半年还在延续;下半年能否成为转折点,反内卷的落地是关键所在。

7月初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,推动落后产能退出;紧接着,工信部召开光伏行业座谈会,要求企业自律并加速产能整合。

参加座谈会的有14家企业,包括通威集团刘汉元、隆基绿能钟宝申、天合光能高纪凡、晶科能源李仙德、协鑫集团朱共山、阳光电源曹仁贤等,基本都是光伏行业领军人物。

反内卷行动已被提升至最高规格,但难点有哪些、具体怎么干、如何去除过剩产能,成为业内当下热议和忧虑所在,带着这些疑问,搜狐财经与多家头部企业进行了对话。

销量繁荣假象,增量不增收

透过中期业绩预告,观察头部企业上半年的经营,普遍呈“赔本赚吆喝”局面。

上半年,TCL中环净利润预亏40亿-45亿元,晶澳科技预亏25亿-30亿元,通威股份预亏45亿-52亿元,亏损均呈扩大态势。

三家企业的解释基本一致,因行业竞争加剧,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供需失衡,产品价格持续下跌,导致经营业绩亏损。

展开全文

也有企业出现好转迹象,隆基绿能预亏24亿-28亿元,相比去年同期将减亏24.43亿-28.43亿元,主要是因产品单位成本、销售费用、管理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快速下降。

同为BC阵营的爱旭股份也是如此,上半年预损2.80亿-1.70亿,减亏理由与隆基绿能如出一辙。从其二季度表现来看,已实现单季扭亏、实现0.2亿-1.3亿元净利润。

反观两家企业的销售,隆基绿能实现组件销量增长,爱旭股份ABC组件产销两旺、海外销售占比提升明显。但销量增长的繁荣,依旧未能将它们从亏损的泥潭中拉出,受行业主要产品价格跌破成本线影响,经营仍为亏损、增量不增收。

其余三家亏损扩大的企业,也面临同样的困境。更重要的是,市场需求上半年经过一轮“透支”,正引发新一轮的担忧。

“136号文”提出以6月1日为节点,划分存量和增量项目,因此赶在5月31日前抢装,尤其是分布式光伏,一定程度上较大消耗了下半年的市场需求。

TCL中环在业绩预告中称,上半年国内分布式市场迎来短期抢装潮,市场需求呈现阶段性旺盛;但到5-6月,产业链需求已经逐步降温。

根据Wind,2025年1-5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198GW,而2024年全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277GW。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研报指出,从需求端来看,抢装过后国内光伏装机需求或将大幅下滑。

但其也指出,目前光伏处于强政策预期、产业链价格上行阶段,虽然下半年的需求或将呈现下行风险,但政策催化下市场短时忽略了需求的波动,这种状态或将维持2-3周,若后续没有具体政策出台,对于需求的担忧将不利于光伏板块。

在此情形下,反内卷成为关键所在。

落地反内卷,企业等待“摸石头”

阳光电源光储集团分布式业务总裁张浩告诉搜狐财经,光伏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,企业为压低成本,往往压缩 “看不见的投入”,致使技术迭代停滞,难以凭借差异化竞争突围。“低价的 ‘糖衣炮弹’让用户过度关注价格,这种认知偏差进一步助长低价竞争,加剧行业内卷。”

据他透露,户用逆变器市场乱象更为突出,劣质元器件滥用、防雷装置减配、EMC不符国标等问题频发,既扰乱市场秩序,更埋下重大安全隐患。

而想要破解这些反内卷难题,他认为需从三方面入手:

一是强化监管,完善标准体系与检测认证机制,从源头阻断低质产品流入;

二是推动市场规范化、标准化,根治标准不一、检测失范引发的恶性竞争,净化市场环境;

三是企业也需转变思路,以技术创新突破发展高度,靠安全底线思维确保行稳致远。

“当前光伏行业内卷的主因,是全产业链的严重供需失衡。”晶科能源方面告诉搜狐财经,这家光伏龙头也提出三点建议:

第一,重塑行业秩序首先要严控新增产能,控制存量产出,引导价格回归理性;

第二,要通过前沿技术创新推动提质升级,为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创造条件;

第三,建议探索规范出口的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海外市场的有序竞争,同时推动电力市场政策平滑落地以稳定和扩大内需,并加快光储融合发展以保障高水平消纳。

但聚焦于企业层面,该如何具体执行反内卷,目前尚难看到落地行动。“都在看后续上游怎么操作,好摸着石头过河。” 一位头部企业内部人士告诉搜狐财经。

据张浩所讲,阳光电源在与平台商和集成商报价中,目前的策略是严守不低于成本的红线,建立违规惩戒机制。此外,还有拒绝虚假应标、参数虚标(减配)等不诚信行为。

“在行业标准上,我们也在推进户用逆变器的验收、安全等标准体系建设,参与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制定修订。”

效果初显,但持续性待验证

从目前来看,反内卷效应已有所体现,因多晶硅企业长期亏损后,为符合“不低于成本销售”要求,将价格一次性提至综合成本线之上,硅料价格大幅上涨。

此外,硅片、电池片价格止跌企稳,组件价格整体还在僵持中。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指出,硅片厂家本月亦持续执行减产计划,叠加硅料的成交价格已出现上行,价格止稳甚至反弹的预期正在酝酿。

但华安证券研报认为,目前整体市场处于博弈阶段,政策预期增强,但终端需求恢复偏弱,价格持续上行动能仍待验证。

这场反内卷行动,能否成为光伏行业的转折点,正牵动着各方的神经。

张浩指出,短期的行业阵痛,本质上是市场在进行“自我净化”。洗牌之后,行业会朝着更健康、更高效、更具竞争力的方向迈进。随着低价混战的终结,企业将被迫重新聚焦“价值竞争”——比拼产品性能、技术创新与服务质量,这将推动市场形成正向循环。

“报价要严守成本红线!” 多家光伏龙头“越卖越亏”,反内卷成下半年盈利拐点?

评论